【本网讯】过去的人爱写信,常以书信交流。自然,在那些没有“微信”、“QQ”“电子邮件”等即时通讯的年代,信札是交流的必要载体。而今来阅,即使是事务性的沟通,也依旧可见各人的独特秉性与“见字如面”的款款情谊。在这次达州首届职工收藏精品展上,藏家周明贵便提供了大量名人信札、手稿,其中不乏杨绛、沈从文、贾平凹、路遥、迟子建、范曾等耳熟能详的文人、画家的信札、手稿。这篇文章,将择取部分信札、手稿,带领大家看第一手历史资料,读信笺上的名人故事。







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,代表作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为众人所熟知,写下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与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。这次展出的信札中,有一封便是他1982年写给《当代》杂志主编何启治的回信。信中谈到了路遥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《在困难的日子里》的拍摄和转载情况,可见小说在当时很受欢迎。路遥在信中说,他当时一直在家完成阅读任务,想来作家这个自由职业并非是悠闲的,也需要严格律己,完成创作及创作相关的活动。
说起陕西作家,不得不提贾平凹。他的长篇小说《秦腔》在2008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。在他1985年写给《诗刊》编辑李小雨的信中,他强烈表达了自己对诗人的敬佩之情,并说道“我不会作诗,但却爱作诗”,看来这位小说家也有心成诗人,而其字里行间的谦虚与赤诚甚是令人折服。
《关于改革中短篇小说评奖的建议》出自于“荷花淀派”代表作家之一的刘绍棠之手,这是他在1984年写给中宣部文艺局和中国作协党组的一封钢笔信札。信中对于当时短篇小说的评奖弊端进行了详细说明,并建议暂停评奖。其文语言犀利,直指问题,傲骨之下展现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。
“兰儿,昨来信收到。你走后不久,芸芸就发现你丢下一本书,大家都议论这是粗心大意的表现,搞科学工作的人尤不应该为此,这是你已该懂得的了,不须多说。”这是达州的开国将军魏传统写给女儿魏兰的一封家书,提醒与嘱咐,可见一位父亲对女儿的严格要求。文末,他唤魏兰为儿子,显然,其家教并无男女之别,没有差别对待。
这里,还有慈禧画作题志人陆润庠写给侄儿的家书、美协主席刘大为写给吴作人的书画探讨信、漫画“三毛”形象创作者张乐平所作的“三毛”绢画、杨绛写给出版社的信、徐向前对陈昌浩的证明材料、郭沫若叶圣陶的稿费单、矛盾的版税收据、范曾的评论手稿、吴祖光的剧本全文手稿、李德生因彭世文平反事件写给刘新增的信……诸多珍贵墨迹,留待爱好者自行前去品读,定能尝出其中许多滋味。(图文/达州日报 责任编辑/孙幸)
|